宝应荷藕(宝应莲藕)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宝应荷藕,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宝应荷藕,主藕4节~5节、长100厘米~120厘米,顶芽紫红色。节间长圆筒形,长20厘米左右,横径(顶芽之后第三节中间位置)6厘米~7厘米。表皮光滑、米黄色、硬实;藕横切面米白色,10孔,肉质细腻,丝多、易切片,空气中不易变色。生食口感紧实、脆爽,多汁、微甜。煮熟后呈淡米红色,藕香浓郁,口感软面甘润。2021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对“宝应荷藕”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宝应荷藕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扬州市宝应县所辖夏集镇、柳堡镇、射阳湖镇、广洋湖镇、鲁垛镇、望直港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共计8个镇67个行政村(居)。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2014年,宝应县常年种植荷藕近20万亩,遍及全县乡镇,商品藕年产量突破30万吨,实现年产值10.6亿元,是江苏乃至全国著名的荷藕产区。全县围绕荷藕食品开发的大小企业有49家。全县各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保鲜、水煮、盐渍等八大系列共100多个品种。荷藕加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宝应的藕制品占日本市场的70%以上份额。
宝应种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大中进士储嗣宗在《宿范水》一诗中提到荷藕,范水为宝应县首镇,这说明宝应地区远在唐代已开始种植藕,历史已不下于1200多年。明代,宝应荷藕已经成为大宗土特产品,《万历志》中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悠久的历史,使宝应荷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蜜饯捶藕在明代为朝廷贡品,宝应藕粉素有“鹅毛雪片”的美誉,在明末清初,成为进贡朝廷的“贡粉”。清代,诗人涉及植藕盛况的诗词歌赋不下百余篇,《康熙宝应县志》中“宝应十二景”有“莲叶接天”一景。现代,蜜饯捶藕入选《中华名菜谱》,并列为国家宴会“国菜”之列。自2000年开始,宝应县每年8月8日都举办“中国宝应荷藕节”,以荷藕为龙头,推动招商引资,促进宝应经济不断发展。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扬州北端,属里下河腹地,千年古运河穿境而过,宝应荷藕生产环境处于南北交替之间,物产十分富饶,人称“鱼米之乡”。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约为1.6亿立方米,水质达到和超过国家Ⅲ类标准。面积较大的湖荡有宝应湖、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千米。宝应县长期以来形成了独有的碟形洼地,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土壤——蕻渣土,而这种地形又形成了丰富的水体资源,水质独特,品质优良。同时,宝应的日照充分,年降水量980毫米,在荷藕生产期内达740毫米,这些独特的地形、土壤、气候和水体形成了宝应荷藕独特的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宝应荷藕』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江苏省宝应县宝应荷藕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三批)。
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