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花生,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特产,具有“个大粒饱、口感脆甜,营养丰富”的特点,是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莒南花生”由于地域和气候所致,所生产的花生果大粒饱,被世界誉为“中国坚果”,富含油酸、蛋白质、脂肪、醣类,维生素A、 B1、B2、B6、E、K、及矿物质钙、磷、铁、硒等营养成分,可提供八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胆碱、胡萝卜素、粗纤维等有利人体健康的物质,营养价值绝不少于牛奶、鸡蛋或瘦肉。花生的籽仁上有一层红红的外皮,名为花生衣,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B2及可以用来止泻的单宁成分,性平、味甘、微苦涩,可以制药。另据测定,每克花生仁约含白黎芦醇1.7~3.7μg。果壳可制酒精、糠醛等,油粕、茎叶是上好的畜禽饲料。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莒南花生”的产地选择旱能浇、涝能排,土壤、灌溉水无污染,远离厂矿企业,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莒南县花生品种繁多。建国初期,由解放前沿袭下来的生育期为180天的晚熟普通型大粒花生—大爬蔓、大铺秧、大站秧、小麻叶等为县内主要农家品种,同时还搭配种植了铁爪爬、小铁锤等早熟珍珠豆型小粒花生品种。1955年春,县生产合作部从蓬莱县团结村引进25公斤伏花生,分配给朱芦区厉家寨、坪上区安前、岭泉区东官庄村进行繁殖。1956年,洙边区扶兰官庄的王凤久、朱芦区厉家寨的厉月举去烟台专区参观学习时,从蓬莱县团结村购进25公斤伏花生进行繁育。是年,九区(坪上)安前村农业合作社社长吉德志带领科学实验队进行花生高产试验,先后培育“百生”、“一窝猴”、“花28”、“花37”等优良品种,在临沂地区推广。1957年3月,他出席山东省首次劳动模范代表会,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他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1959年他又出席在烟台市召开的中国农学院花生研究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随后被选为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演讲团成员,在全省各地巡回演讲。1957年,县种子站从文登县、栖霞县购进1.5万公斤伏花生、文登大粒墩、栖霞花抱鸡等优良品种,安排在团林、大山、许口、洙边、坪上等地集中繁育。1961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来莒南县团林公社安前大队驻点,无偿地提供了蓬莱一窝猴、临清小麻叶、官家庄半蔓等10余个品种进行区域试验。1963年秋,县种子站开始收购伏花生1.25万公斤,向全县进行推广。同时还在农村开展了以60公斤普通花生换取50公斤伏花生果的互换活动。同年大兴1号早熟粒种在大山、坪上、团林、洙边、相沟等地引进种植。1965年,县农技站从临沂地区农科所引进少量的临花1号(反修1号)、临花2号(反修2号)试验种植。1969年,县种子站从江苏省赣榆县种子站引进徐州68—4、徐系1号、临花1号、临花2号、半站秧、小麻叶等良种为搭配品种。1979年3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召开外贸出口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由莒南县农业局农艺师谭正晓于1964年用“小麻叶与伏花生”杂交育成的“莒南1号”被评为全省15个出口花生品种之一,当年全县种植3000亩以上。县花生办公室还于同年从临沂地区农科所引进鲁花1号(新城早)在团林区李家村、许口区东官庄等地种植。1983年,县种子站从海阳县调进1.5万公斤海花1号进行推广。1985年县经作站、种子站从莱阳县种子公司调进2.5万公斤双纪2号进行繁育。1986年,县种子站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引进25公斤鲁花9号进行繁育。1999年,县经作站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市农科所协作,先后从外地引进了花育16号、花育17号进行繁育示范。2000年以来,大力推广了丰花一号、潍花六号、花育21、花育22号等高产优质花生良种,为莒南县花生新品种的推广及产业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3年,全县共种植花育16、花育17、花育21、花育22号、花育23号、丰花一号18万亩,每年可为社会提供优质花生良种5万余吨。2008年,我县选育的特大果花生科花一号获得山东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填补了国内特大果花生的空白。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方面,莒南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从山东农业大学聘请了花生专家任科技副县长,专抓花生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等工作。1998年,莒南县承担了山东省花生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经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委员会测产验收,3万亩花生示范田平均亩产504.3公斤,10万亩带动田平均亩产435.1公斤,最高地块单产618.75公斤,圆满完成了省良种产业化委员会下达的任务指标。2000年1月,县委、县府根据生产实际和有关专家的建议,制定了将全县花生面积扩大到50万亩,真正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优质花生商品基地和花生贸易出口集散地的工作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设立了花生生产办公室,建立了以县花生研究所、花生原种场为龙头,以良种繁育专业村、专业户为主体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搞好原种田、一级种子田、良种田建设,防止边推广边出现品种混杂退化现象的发生。同时,还积极承担了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委员会布置的山东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全国(北方)新品种区域试验。近几年来,莒南县先后引进推广了花育16号、丰花1号、花育19号、花育22号、25号等优质良种,选育了科花一号特大果花生,提高了花生的经济价值。
莒南花生,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莒南多丘陵,地势高,土质多为沙砾土,土壤通透性能好,适宜花生种植。莒南花生个大粒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B等,品种以大花生为主。同时,先后引进推广了中国一大批优质良种。2008年选育的特大果花生“科花一号”,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填补了中国特大果花生新品种空白。2010年4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莒南花生”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莒南花生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莒南县境内。主要涉及莒南县的朱芦、团林、坪上、文疃、涝坡、坊前、壮岗、洙边、相邸、相沟、板泉、石莲子、汀水、大店、十字路等18个乡镇,共计72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119°11',北纬35°06'—35°24',海拔为60—400米之间。
花生原产于南美州,明代传入莒南。最早传入的是小花生,称龙生形;清末又传入大花生,也叫洋花生。据《重修莒志》记载:“落花生,有名长生果,旧唯有小者,清光绪间始传入大者,曰洋花生,岭地沙土皆艺之,易生多获,近为出口之大宗”。莒南县种植花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光绪年间,便引入大花生种植。1957年,县种子站从文登县、栖霞县购进1.5万千克伏花生、文登大粒墩、栖霞花抱鸡等优良品种,安排在团林、大山、许口、洙边、坪上等地集中繁育。1961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来莒南县团林公社安前大队驻点,无偿地提供了蓬莱一窝猴、临清小麻叶、官家庄半蔓等10余个品种进行区域试验。1963年秋,县种子站开始收购伏花生1.25万千克,向全县进行推广。同时还在农村开展了以60千克普通花生换取50千克伏花生果的互换活动。同年大兴1号早熟粒种在大山、坪上、团林、洙边、相沟等地引进种植。1965年,县农技站从临沂地区农科所引进少量的临花1号(反修1号)、临花2号(反修2号)试验种植。1969年,县种子站从江苏省赣榆县种子站引进徐州68—4、徐系1号、临花1号、临花2号、半站秧、小麻叶等良种为搭配品种。1979年3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召开外贸出口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由莒南县农业局农艺师谭正晓于1964年用“小麻叶与伏花生”杂交育成的“莒南1号”被评为全省15个出口花生品种之一,当年莒南县种植3000亩以上。县花生办公室还于同年从临沂地区农科所引进鲁花1号(新城早)在团林区李家村、许口区东官庄等地种植。1983年,莒南县种子站从海阳县调进1.5万千克海花1号进行推广。1985年,莒南县经作站、种子站从莱阳县种子公司调进2.5万千克双纪2号进行繁育。1986年,莒南县种子站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引进25千克鲁花9号进行繁育。
土壤地貌:临沂市莒南县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东西长50千米,南北长44千米,总面积175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占71%,平原占29%,耕地面积109万亩。全县地势、地貌复杂,山川、平洼皆有,河、库、汪、塘齐全。
水文资源:莒南县多年平均天然径流深302.8毫米,平均年径流系数0.37,平均年径流模数30.3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3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536立方米。全县山丘区为多水带,沭河平原区为过渡带。全县多年平均入境客水总量为5.87亿立方米,其中入陡山水库客水1.07亿立方米。
气候情况:莒南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左右,年平均光照时间为245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空气清洁,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质清纯,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的土壤和降水,对发展花生产业非常有利。
『莒南花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互认互保清单产品。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莒南花生』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