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火晶柿子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特产,中国国家农业地理标志产品。
临潼火晶柿子,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火晶柿子软化后,色红耀眼似火球,晶莹透亮如水晶,故称为“火晶柿子”。临潼火晶柿子果形瑰丽、色红似火、晶莹透亮、无丝无核、丰腴多汁、皮薄如纸、极易剥离、清凉爽口。2008年5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临潼火晶柿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临潼火晶柿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界定临潼火晶柿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临政函〔2007〕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街道、斜口街道、代王街道、秦陵街道、马额街道、土桥乡、铁炉乡、小金乡、穆寨乡、新丰街道的刘寨村、鸿门村、坡张村、湾李村、严上村、长条村等6个村,零口街道的三府村、大寨村、零口村等3个村街道乡现辖行政区域。建国初期,临潼火晶柿子栽培面积为2800余亩。2017年,临潼火晶柿子栽植面积1.4万亩,分布于马额、穆寨、代王、秦陵等街办乡镇,年产鲜果2.8万吨。
柿子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枇杷橪柿,楟柰厚朴,软枣杨梅,樱桃蒲绦(葡萄)”的文字。《图经本草》记有:“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圆小,皮薄可爱,味更甘珍”,对陕西种植柿树做了描述。临潼区的骊山、秦始皇陵一带,自汉唐以来,就一直是皇家的游乐场所,广植各种花木果树,其中柿树很多。火晶柿子就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培育而形成的。柿子在陕西关中地区各地均有分布,但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所在地的临潼区最为集中,其品质最优。这种柿子软化后,色红耀眼似火球,晶莹透亮如水晶,故称“临潼火晶柿子”。火晶柿子在临潼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唐太宗在骊山脚下扩建宫室之后,将柿以奇花并木,引植于此观赏算起,栽培最少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临潼区马额街办的南刘村,生长着一棵树龄108年的临潼火晶柿子,至今仍长势旺盛,硕果累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咏红柿子》一诗:“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即是对临潼火晶柿子细致地描绘。
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临潼火晶柿子』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