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甘薯是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特产,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荣成甘薯,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荣成甘薯主要种植品种为地方品种“蜂蜜罐”,年种植面积6万亩左右,年产鲜薯12万多吨。薯块长纺锤形,大小均匀,薯皮光滑,土黄略带淡红色。薯肉淡黄,生食甜、脆、香,烤、蒸熟吃甜、面、软、香,甜度高,口感好,营养丰富。产品种类有鲜薯、烤薯、薯干、薯饼、薯叶、薯粉、粉条、薯泥、薯酱、薯脯、薯罐头、薯糕点、速冻薯块等,产品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国外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荣成甘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荣成甘薯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荣成市境内西至虎山镇岭西村,东至成山镇卧龙村,南至人和镇院夼村,北至港西镇王家村,覆盖荣成市境内全部22个镇(街道)826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2°10'-122°41',北纬36°50'-37°25',海拔为0–400米,地域保护种植面积为4000公顷,年总产量120000吨。
气候情况:荣成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受海洋调节显著,海洋性气候特点表现突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春少严寒、夏秋无酷暑、季风明显、雨量适中、空气湿润、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异常天气(干旱、冰雹、霜冻、干热风、龙卷风)少见等特点。全市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578.5小时,历年平均气温11.3℃。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冬温高,夏温低,春温低于秋温。最冷月份是一月,其平均气温为-2.7℃,最低温一般不低于-15℃,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为24.3℃,最高温一般不高于35℃,春、秋两季气温日差较大,昼夜温差明显。
土壤地貌情况:荣成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的东端,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土壤多为酸性岩及其风化物发育而成,质地较粗,砾石和沙粒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土壤PH值在5.6—7之间,平均为6.4。符合甘薯喜欢沙壤土、通透性好、PH值中性偏酸的土壤特点。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6g/kg,矿物质含量丰富,含有甘薯生长发育所需的钾、铁、硒、钙等各种矿物养分。
水文情况:荣成市有大小河流102条,干流总长度469.9公里,集水面积1150.2平方公里,其中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十条。荣成水系属于沿海边缘水系,虽不发达,但由于河流主要发源地山体土层深厚,植被茂密,涵养蓄水丰富,山涧、河流,多细长漫流,终年不绝。荣成市地下水、地面水资源丰富,全市共有机电井、大口井2731眼,各类蓄水工程1605座,其中水库179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27座,小二型水库136座),塘坝1608座,各类水利工程总库容达2.6亿立方米。全市平均水资源总量4.2亿立方米,年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1.8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43%,甘薯地块都能得到有效灌溉。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海岸线曲长达491.9公里,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最近的地方,介于东经122°08′-122°42′、北纬36°45′-37°27′之间,面积15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1万人。早在新石器时代,荣成就有人类聚居。西汉始置不夜县,属东莱郡。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先后两次来荣筑桥立祠、观海祀日,汉武帝也曾前来拜日主。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东总督王士俊以“文登幅员辽阔,殊难管辖”为由,奏请裁卫设县,次年二月建议认准,雍正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遂称新设县为荣成县。2018年荣成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荣成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的东端,海拔不高,但地形复杂,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荣成市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因三面环海,受海洋调节显著,海洋性气候特点表现突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明显、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等特点。日照时数年平均日照2578.5小时,年均气温11.3℃,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冬温高,夏温低,春温低于秋温。境内受海洋影响强烈,空气湿度较大。荣成市属沿海边缘水系,多为季节性间歇河,源高、流短、涨快、退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且受降水、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荣成市三面临海,海岸线长487公里,沿海分布10个海湾、115个大小岛屿,拥有滩涂15万亩,临近烟威、石岛、连青石渔场,是多种鱼虾产卵、索饵、越冬洄游的优良场所,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对虾、鹰爪虾、黄花鱼、牙鲆鱼、扇贝、海带、裙带菜等鱼虾贝藻类海产品100多种。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荣成甘薯』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